記七七事變與南苑之戰 ——對日抗戰84週年 憶盧溝曉月 慰南苑英魂
文/陳忠 圖/本刊編輯部
今年是對日抗戰八十四週年,回憶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的「七七事變」與同月二十八日的「南苑之戰」,兩戰之後,我國展開全面對日抗戰,這兩戰的相關背景及戰史,值得一述。
七七事變 日軍砲轟宛平
吉星文下令還擊
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晚,日本在華的豐台駐屯軍於北平西郊的河北省宛平縣城西,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以北地區舉行夜間演習,並以盧溝橋為想定的攻擊目標。夜十一時,演習部隊自稱遭受中國軍隊射擊,致使一員士兵失蹤,並以此藉口,強行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,遭我宛平縣駐軍拒絕。
由於日軍恣意製造事端,雖經外交協調未果,翌日清晨五時許,日軍砲轟宛平縣城,守城第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下令還擊。日軍一日內三次實施攻城戰鬥,均遭我守軍擊退,我駐軍更與日軍在平漢鐵路陸橋與回龍廟的陣地爭奪戰鬥,短兵相接,血染白刃。於焉拉開了八年抗戰序幕,史稱「七七事變」。
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,蔣委員長在廬山發表談話,以「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,決不放棄和平;犧牲未到最後關頭,絕不輕言犧牲。」並希冀在確保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之下和平解決,以利國家進行建設、強化國本後再圖禦侮。
然而日軍從攻擊我盧溝橋守軍,砲轟宛平縣城後,佯與我謀和,實按其計畫劍指平津。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日軍攻克北平南苑後,北平終為日軍掌控。七月三十一日蔣委員長發表〈告抗戰全體將士書〉,除闡明抗戰到底的決心,並勉勵全體將士,湔雪國恥,打敗日寇,共赴國難;自此抗戰勝敗,成為國家民族存亡絕續的關鍵。
二十九軍溯源
曾締造喜峰口、羅文峪之捷
七七事變時駐守平津的第二十九軍,源自馮玉祥的陸軍第十六混成旅。民國十四年一月馮玉祥就任西北邊防督辦,所部「西北軍」之名隨之而傳。當時馮系將領張之江、李鳴鐘、宋哲元、鹿鍾麟、劉郁芬等五人號稱五虎將。
民國十五年九月,馮玉祥在綏遠五原誓師,組國民聯軍響應北伐,翌年五月,馮玉祥接受國民政府之委派,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。馮玉祥個性執拗善變,北伐成功後,他不滿國軍編遣作法,於民國十九年五月聯合李宗仁、閻錫山等興兵抗衡,引發「中原大戰」,挫敗後五虎將張之江、李鳴鐘接受政府任命,負責綏靖地方,鹿鍾麟與劉郁芬通電下野,只餘宋哲元仍留下,收容西北軍殘部。自此馮玉祥對舊部之影響逐漸式微。
民國二十年一月,宋哲元被中央任命為第三軍軍長,六月中央整編全國陸軍,改編宋哲元部為陸軍第二十九軍,下轄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、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、增編的第二師師長劉汝明與兩個軍官教導團,民國二十二年三月長城之役,宋部馳援喜峰口,並由趙登禹旅派隊繞攻敵後奇襲敵陣,三晝夜血戰,斃敵三千人以上,此為九一八事變以來,北方戰場首傳之捷報,即「喜峰口大捷」。繼而宋部劉汝明師復在羅文峪大勝日軍,斃敵三千有餘。經此兩戰,二十九軍善戰之名傳聞四海。
日軍企圖南進
二十九軍力守防線
七七事變前夕,北平外圍形勢,西起豐台,東至山海關的北寧路沿線,均有日軍駐防;北平東面通州,則有日軍在華北扶植漢奸殷汝耕成立的第一個傀儡政權,所謂的「冀東防共自治」政府。北面有從熱河、察哈爾集結,並由日軍援助成立的「蒙古軍政府」偽軍李守信等部。因此僅有北平西南面由國軍第二十九軍駐守的防地,為我所掌握控制。且盧溝橋為平漢鐵路上戰略要點,地理位置重要,成為北平唯一能安全掌握的出入門戶,也是日我雙方必爭的咽喉之地。
就軍事而言,我軍掌握了盧溝橋據點,則進可攻、退可守;若一旦為日軍掌握,則北平將困守為孤立無援的死城。所以日軍當時所圖,是引發衝突佔領盧溝橋,截斷平漢鐵路,使北平陷入四面包圍,並藉以加深冀、察的特殊化,然後以平津線為後方,伺機向南發動較大規模的軍事侵略,以蠶食侵併我國。
當時第二十九軍轄步兵四個師、騎兵一個師、特務旅一、保安隊二個旅,總兵力十餘萬人,分駐冀、察兩省與平、津兩市。相關部隊駐防位置:第一四三師師長劉汝明部,分駐察哈爾、張家口、平綏路沿線。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部,駐河北河間縣、任邱縣。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部,分駐天津、韓柳墅、小站、馬廠、大沽、廊坊、南苑。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部,駐西苑、八寶山、北平城內、保定。騎兵師師長鄭大章部,分駐南苑與固安縣。保安旅旅長石友三、阮玄武部,分駐黃寺與北苑。特務旅旅長孫玉田部,駐北平城內和南苑。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駐地為南苑。
南苑之戰
佟麟閣與趙登禹殉國
七七事變發生,日軍佯與第二十九軍代表張自忠簽訂書面和平協約,實自日本本土派遣三個師團增援平津駐軍。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,日軍已對平津國軍形成包圍態勢。遂於七月二十五日下午一時,強占廊坊車站,繼於二十六日攻占北倉、楊村、落莊等地,切斷平津交通,國軍被迫退往通縣。
宋哲元命令所屬第二十九軍各部準備應戰,從豐台增援之日軍,在裝甲車及戰車協同下,復向廣安門攻擊,我軍被迫向南苑轉進。高麗營、昌平一帶的日軍向湯山、沙河進犯,但未得逞。此時第二十九軍一三二師趙登禹部已調至北平城郊,以一旅駐南苑。第三十八師張自忠部駐守天津廊坊、馬廠一帶,第三十七師馮治安部則駐守西苑、盧溝橋一帶。
七月二十八日拂曉,日軍集結一師團又三旅團之眾,對我北平駐軍發起總攻擊,南苑因是我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駐地,因此日軍除一部向北苑等地攻擊,其主力則向南苑圍攻,南苑在永定門外,大紅門以南。內有堅固的土城,土城之上可以行車,環城四周約有幾十華里,有南北營市街,市街有幾百戶商家與居民,外有護城河,城外四周一望平川,東望通州,西臨豐台與盧溝橋。當時南苑除有駐軍外,軍部更召集在職基層軍官與招募的愛國知識青年成立軍訓團,計一千五百人,分成三個大隊,本擬三年受訓期滿分發軍中擔任基層幹部,由於戰況緊迫,全數投入戰鬥。
日軍進攻南苑,先以日機低空轟炸營房,我軍無戰機接戰,營舍與陣地悉數被毀,騎兵部隊馬廄中的戰馬,也多被炸死。日軍步兵在飛機掩護下,從南苑的東南、西南方衝擊而來。我軍奮勇殺敵,白刃血戰,戰況慘烈。軍訓團學員也適時加入戰鬥,終因武器相差太遠,傷亡幾千人。
我軍仍堅守陣地,七月二十八日上午十時,副軍長佟麟閣巡查戰線,視導騎兵師師部掩體,乘車循土城西去後,中伏壯烈犧牲。當天中午,南苑臨時指揮官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奉令率部轉移,於乘車指揮殘部向大紅門方向轉進時,也中伏殉國。七月二十八日下午一時,日軍第二十師團攻陷南苑,我軍由於官兵傷亡慘重,奉令向南撤退,第二十九軍各部隊陸續脫離平津戰場。
南苑之戰,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與師長趙登禹面臨國難,英勇抗敵,捐軀報國,開了抗戰軍興後,高階將領捨身報國的先例,政府追贈佟麟閣與趙登禹為陸軍二級上將,這種忠貞報國的志節,正是抗戰八年終獲勝利的主要因素。
(點閱次數:1128)